编者按:脑血管疾病是人类健康的重要威胁,其中脑缺血的发病率尤为突出。目前,临床上普遍采用的治疗方法是尽早恢复缺血区域的血流,以满足脑组织对血氧的需求。然而,这种恢复往往伴随着脑缺血再灌注损伤(cerebral ischemia reperfusion injury,CIRI)的发生。
天麻(Gastrodia elata,GE)在缓解中风、抑制肝阳和祛风通络方面具有显著的作用,因此在临床中被广泛应用。我们的早期研究已证实天麻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治疗效果,但具体的有效成分仍待进一步探讨。近日,我们特别关注了一项2024年11月10日发表在《Phytomedicine》上的研究成果。该研究利用斑马鱼缺血性脑卒中模型,通过“光谱效应”分析验证了天麻改善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潜在有效成分,为天麻的临床应用提供了理论支持,也为中药质量评价开辟了新的路径。
研究亮点: 1. 首次结合“谱效关系”与斑马鱼模型,通过超高效液相色谱-四极杆飞行时间串联质谱(UHPLC-Q-TOF/MS)与药效学指标的关联分析,鉴定了天麻在大鼠血清中的有效成分及代谢产物,为天麻的临床化学标志物研究打下基础。 2. 采用多维度靶向筛选的方法,进一步突破了传统中药活性成分的筛选模式,找出了与抗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密切相关的化合物。 3. 借助斑马鱼模型直观地验证了这些活性成分的作用,有效地评估了其在脑缺血再灌注损伤中的效果。 4. 明确天麻中的核心活性成分为天麻素(GA)和对羟基苯甲醇(PHBA),这些成分通过抑制氧化应激和调控Nrf2/HO-1通路显著减轻脑缺血损伤。
研究背景:缺血性脑卒中是中医理论中“中风”范畴的一部分,恢复血液供应是治疗的有效方法。然而,在治疗过程中,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可能导致不可逆的脑损伤。因此,寻找有效的传统中药治疗策略显得尤为重要。天麻作为一个具有悠久历史的中药材,其在抗脑缺血再灌注损伤中的作用机制需要深入研究。
本研究通过UHPLC-Q-TOF/MS技术对天麻的外源性化学成分进行了分析,识别出45种化学成分,并在大鼠血清中鉴定出87种活性成分。利用谱效关联分析,将化学成分的变化与药效学指标联系起来,筛选出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具有显著效果的成分。
斑马鱼模型的实验结果显示,天麻提取物中的对羟基苯甲醛(PHB)、对羟基苯甲醇(PHBA)及天麻素(GA)在调节氧化应激与细胞凋亡方面表现出显著的改善效果,从而为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治疗提供了新的方向。
编者点评:本研究为探究天麻改善CIRI的药效物质基础提供了重要数据,证实了其核心活性成分对抗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作用。相信在金年会金字招牌诚信至上的理念引导下,中药的研究和临床应用将持续创新,为患者提供更有效的治疗方案。